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体育台 > 2010亚运会 >

20载亚运跨越--写在广州亚运会倒计时30天之际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2日 08:57 | 进入体育论坛 | 来源:新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行云流水”的美丽使者

  新华网广州10月11日电 (记者凌广志、高鹏、贾文军、李嘉、汪涌)1990年,北京亚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载亚运跨越,圣火依旧闪亮,但亚运内涵、办赛模式和思维理念却发生了深刻变革,折射了中国社会20年的历史性跨越。

  如果说北京亚运会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中破冰前行的发展中国家的缩影,那么广州亚运会则将凸显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东方大国的新形象。

  从举国之力到举重若轻

  体育是民族精神的弘扬,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无论是北京还是广州,办好一届亚运会,亚组委都有资金的压力。20年前北京主要依靠计划体制下的举国之力成功举办亚运会,而今天的广州则在国家和各地的支持下,主要靠一城之财力和市场运作基本完成了一届规模更大、难度更高的亚运会的准备工作。

  1984年9月,北京获得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机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承办这样大型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任务重、要求高,而又缺少资金,没有经验,遇到了很大困难。当亚运会组委会的牌子刚一亮出,资金的压力便迎面而来。亚运会总共需资金25亿元,可国家财力有限,不能全部拨给,尚有6亿元的缺口要靠社会集资。由于基础薄弱,新建、改建体育场馆较多,开工不久又赶上国家紧缩银根,建筑材料涨价,1988年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重重压力给亚运会筹备工作投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北京亚运会筹备工作遇到的困难,全国人民支持亚运会的强大心声响彻神州:“全国人民都是东道主!”“人人关心亚运,人人为亚运出力”“亚运为国争荣誉,我为亚运添光彩!”

  当年澎湃全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涨的亚运热潮令人难忘:从中央领导到各界群众,从退休老人到幼儿园的孩子,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数以亿计的中华儿女为亚运会捐款捐物,义演义卖义诊。江苏建湖县湖中小学12岁的女学生颜海霞把家长给的1.6元压岁钱寄给了亚运会组委会,成了亚运会收到的第一份捐款;沂蒙山区26岁的农家子弟李贵兴,带着全家节衣缩食攒下的200元钱,一路上风餐露宿,啃馒头就咸菜,步行17天送到北京城;参加每个人为亚运会献一盆花活动的北京儿童有百万人之多;全国个体户协会捐款2050万元,建造了位于木樨园的“光彩体育馆”……

  赛后统计,有一亿多人次向亚运会捐献了资金和物资,集资总额达到了7亿元。

留言评论

注册用户通道

用户名: 密 码: 登录

非注册用户通道

昵 称:     注册新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