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牌榜

荣耀时刻

中国奖牌数
金牌: 199
银牌: 119
铜牌: 98

24小时播不停

[5+会客厅]吴闯做客 谈央视新闻频道亚运会报道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6日 16:23|进入体育论坛 来源:CNTV


    2010年11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特别节目组制片人吴闯做客5+会客厅介绍了中央电视台对广州亚运会的新闻报道内容及形式。

           >>>>点击观看高清组图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你们好,这里是亚运5+会客厅,我还是你们的李悠。我想,他们是给大家留下了非常多深刻的印象,还有一点是网友们一直在热烈讨论,为何亚运会开幕式报道会有两个版本?为什么会有一个五套版本和新闻频道的版本?新闻频道为什么让白岩松老师来说?这一点我觉得就可以请来我们的幕后人员给大家解答一下。首先今天要欢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特别节目组制片人吴闯老师,欢迎吴闯老师,我觉得新闻频道的特色还是非常明显的,整个这次亚运会,您先大体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新闻频道报道的整个规模?

    吴闯:我们这次参加广州亚运会报道团队,整个央视新闻中心来了60多名记者、编辑和摄像,60多人,应该说在大型运动会上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当然了,我们在前方是有这么多人,在我们的家里北京,还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团队在支撑着这个报道。我觉得整个报道规模用人数来统计,可能并不能说明一切,最终还得看我们整个的屏幕呈现,好在开幕式我们打响了第一炮。

    主持人:非常响亮,我觉得,那么咱们这个前期从何时开始规划的?就是这次的报道方案什么的?提前多久就开始规划?

    吴闯:这个应该说从去年全运会结束之后,我们新闻中心今年几个大型节目的策划就基本上启动了,包括今年的世博会和亚运会大型的一些洲际和国际活动。亚运会这边主要是我们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的文体组,很早就开始介入,因为我们介入广州的时间就很长,像我们这次团队里面有好几个人在广州已经呆了半年了,一直在做这些相关的工作。

    主持人:住在广州了。

    吴闯:对,但是整个围绕这次报道的启动,亚运会是11月12日正式拉开大幕,但是我们新闻报道关于整个亚运报道分成了三大阶段,我们的启动要更早,因为提前两三个月就已经有预备报道,第一阶段开始正式启动了,我们通过包括“亚运经典时刻”、“主持人看亚运”、“带你看亚运”等等等等一系列的系列节目,我们几百期这样大量在屏幕上进行投放,主要是为整个亚运在开幕之前就营造一个很好的氛围,给大家热场,跟开始之前领着大家跳舞那个人是一个功能。然后在开幕式那个阶段叫赛时阶段,从开幕式开始,包括整个开幕式的直播报道,包括现在各项比赛的进行,金牌榜的激烈角逐,一直到亚运会闭幕,这又是一个阶段,那么我们第三阶段,闭幕还没完,我们还没完,我们还要继续延续整个亚运的影响,同样非常值得关注的亚残运会,我们还会继续投入力量,我们整个新闻中心定位的是三大阶段,三个战役。

    主持人:那我觉得新闻中心真的是蛮累,因为我们像体育中心这边应该是亚运会结束了就先回去了,可能亚残运会在后方来做,你们还是要继续也要去处理这些?

    吴闯:对,我们前方依然要投入报道力量,因为只有前方能够零距离接触赛场,才能够提供给观众他们最想看的。

    主持人:真的很不容易,那咱们这次新闻频道的创新,其实网友们还是有看到,那给大家介绍一下几个创新的点。

    吴闯:首先,要说非常高兴,不仅是电视观众,还包括很多网民,看到了我们这次新闻频道在体育报道,尤其是亚运报道上的这样一些变化,也成为了舆论和网络上的这样一个热点,可能大家比较关心的是迄今为止这个开幕式,我们推出了一个新闻频道以“岩松”为标志的这样一个符号的开幕式版,整个这个开幕式我们也是进行了非常精心的策划,投入的精力非常大的,包括我这一次是11月1日,我们一起来的前期的十几个人,目的就是为了开幕式当天的大直播,可以说我们整个围绕开幕式,应该说它是战役中的一场焦点的战斗。我们在整个报道思路上,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用新闻的视角来让大家看亚运会的开幕,新闻的视角,其实概括成两个字就是“新闻”。那么岩松版的开幕式其实也是新闻版的开幕式,我们要让大家看到,新闻频道看到开幕式的新闻版。那我觉得具体操作,可以给大家透露一些幕后的花絮也好。

    主持人:爆料了。


    吴闯:可能大家首先最关心的就是岩松解说的开幕式,一下子成为了这样一个网络热点,很抓眼球,我不知道你那天看没看?

    主持人:我也有两边换着看了一下,但是我是以五套为主,后来我上网又把岩松版的给看了一下。然后我记得当时网友们留言就说看开幕式除了好看,还有一个最大的乐趣就是能两个台调着看,看完他说的再看看他说的,看两人说得有什么不同。

    吴闯:这也是赛场外的PK。

    主持人:对对。

    吴闯:什么感觉?你看完了?

    主持人:我看完了完全不一样,我个人的感觉,我觉得五套恢弘大气,但是多少年都是这样。而岩松老师这一版,旁征博引,嘻笑怒骂算不上,但绝对是幽默诙谐,这是我的感觉。

    吴闯:我觉得你刚才说的挺准确的一点就是,我们通过一些其它频道,包括我们的五套在内,看到这样一个开幕式延续了80、90年代的恢弘和大气,让人欣赏开幕式的同时能够欣赏诗朗诵的这样一种感觉。但是我们新闻频道推出这个开幕式,我觉得岩松用了一种更人性化的传播,我们自己看完了之后,包括岩松的这个投入很大的,他专门也来到了广州看了一次开幕式彩排,专门跟一些重点节目的编导,包括演员,都有面对面的这样一个接触,所以他掌握的资讯是最丰富的。

    主持人:对,比如说那小孩叫什么名字他都给说出来了。

    吴闯:而且后面还有一个巨大的采访团队在支撑着岩松,把整个开幕式幕后的花絮几乎是一网打尽。这样一种情况下,前期有这么大量的投入和预采,那么到开幕式的时候,他当然能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这样一个新闻版的开幕式。新闻版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信息量,让你在看开幕式的时候一下子很多有用的信息同时也注入进来了。那么我们整个开幕式的特别节目应该是从当天下午3点正式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整个晚上,将近午夜的开幕式结束。前期,可以给大家说我们新闻频道从下午3点钟开始,收视率开始暴涨,那么就说我们投入见效了。我们整个在沿着珠江两岸报道彩绳巡游,然后包括围绕核心主会场海心沙,我们调动了四辆地方应急点的直播车,然后投入了六路记者,然后整个应该可以说,我们新闻频道在围绕开幕式设置的眼睛是最多的,我们这些眼睛把我们所看到的,在第一时间通过直播的这种方式,直接传递给在等待开幕式的电视机前的所有的人。我们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大?就是希望能够让大家看到,除了公共信号之外的还有别的一些关于开幕式的东西,因为开幕式是一个立体的,各个角落都有很新鲜的人和事在发生着,我觉得中国观众要比其他观众都幸福,因为其他亚洲各国都只能通过公共信号传输亚运会的开幕式,而我们不一样,我们可以做到一网打尽。这里面你看包括比较危险的,我的同事他是在博物馆的高点上,我不知道你去没去过海心沙,在旁边有一个大厦就是博物馆高点,那个是没有防护的,甚至是不允许在开幕式当天任何人上去的,那个博物馆那天是空楼,为了安保的需要,但是我们经过跟有关部门的协调之后,我们成功在那儿架设起了一个高点机位,因为我们整个在直播过程当中,大家知道是有一个公共信号的高点的,但这个高点高了。

    主持人:对,整个俯瞰。

    吴闯:由于太高了,反而有些东西看不清楚的,我们要在高点之下再折中一下,来个次高点,这样的话又能够看到全景,又能看得更清楚,这个是为了服务于观众。

    主持人:那多危险啊,没有护栏。

    吴闯:所以说我们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成功地完成了高点直播任务。在海心沙里面,是我本人在主会场,在主会场里面,我们也在考虑,因为我们的兄弟同行体育频道也在那里单边机位直播,我们也在单边直播。怎么样能够让大家用新闻的感觉来看之前的开幕式报道呢?我们事先也进行了专门的研讨,那就是说新闻是因人而生动,那我们一定要在我们的直播过程当中,不仅要大家看那个空场子,因为那个时候演员还没有完全入场,观众也没有完全入场,观众要看一个空荡荡的场子的话,还不如去看一个公共信号,因为那就像有一个摄像机探头一样的镜头一直在对着它,我们应该能够做到让观众提前就能看到跟开幕式相关的人,所以我们在这里也进行了专门的设计,包括我们请到了著名歌手韦唯,包括我们请到了导演陈维亚在现场接受我们采访,我不知道你关注,比如说韦唯在开幕式上出现,你觉得她为什么出现呢?

    主持人:那可能20年前她是北京亚运主题曲的演唱者。

    吴闯:没错。所以我们就充分考虑到了,所有的观众都会关心这一点,因为她唱过《亚洲雄风》,咱们是因为《亚洲雄风》记住了韦唯,所以在那一天我们专门有这样一个设计,就是要让韦唯在直播当中给全国观众在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现场唱响20年前的《亚洲雄风》,这个时候一下大家的情绪穿越到了20年前,太美好了,就是跟我们两次东道主相隔了20年,通过韦唯的这样一个歌声把我们那么远的回忆跟眼前这个现实接上了,我觉得这个感觉是非常好的,我们要做到,不仅要用视觉冲击来给大家提供开幕式的这样一个审美,更要有情感冲击,如果我们情感没变化的话,光有视觉冲击那是不够的。

    主持人:我觉得咱们新闻频道,可能新闻平常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很正、很严肃,就事论事,这次整个是以人为本的这么一个状态。

    吴闯:应该说以人为本是我们做新闻一直在坚持的。新闻频道可能由于某些类型不同化的节目,包括我们要做时政报道,要做一些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正”和“严”是保证权威性和可行性的基本要求。但是开幕式我们做了一个调整,因为我们也知道体育的本身是娱乐,我们这一次亚洲运动会也是这样的,老百姓有观看体育固有的惯性审美需求,我们也做了调整,包括我们专门观看了欧美一些国家,包括ABC、CNN,他们对北京奥运会的新闻直播,他们这些国外同行有哪些先进经验我们可以稍微借鉴一下?还有就是我们经过这番研究之后进行了这样一个总体的定位就是我们要在报道风格上,要让大家感觉到新闻来看体育,我们同样可以让你感到轻松、欢快、休闲,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报道过程当中,大家可以看到从演播室岩松的状态,包括所有出镜记者的语态和状态跟以前都不太一样了,大家确确实实融入了其中,我们要给大家感觉就是,就好像你站在我的身边跟我一起坐在沙发上,大家看开幕式一样的,咱们泡杯茶,磕点瓜子聊一聊,我觉得这个状态应该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一种状态,应该说岩松版的开幕式也证明了这一点,就好像他在跟你聊天一样,聊着聊着开幕式看完了,挺爽,就这样一个状态。

    主持人:是这样一个感觉,我觉得不是多大的事,我觉得真的蛮成功的,那后面呢,对于赛事的报道,一些亮点在哪里?


    吴闯:赛事是这样的,我们还是立足于新闻本身,我们继续会关注跟亚运有关的人,可能其它一些专业的报道频道和人员会更关注运动员和整个赛场中一些赛因赛果的分析,我们会用相对更全景的视角,关注很多跟亚运有关的人,比如说爆个料,当网络上很关注我们的“微笑女孩”的时候,我们先姑且不把她称为什么姐,我们采访到她,今天我的同事已经去了,要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女孩,在那么一个庄重的场合微笑那么长时间,她的背后的辛酸苦辣,包括网络上也出现了各种身份的这样一些传闻,我们要给大家答疑释惑,因为观众需要。包括在开幕式上大家看到这个“落雨大”里面有个小男孩很可爱的出现了,背后有一个童声女孩,大家也很关心,看不到她,童声演唱的女孩长什么样子,怎么选中她来唱这首歌?她到底有多大?我们也要给大家做到这一点。而且跟整个亚运相关的还有很多,我们整个亚运会目前为止,整个赛事在场的运行,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媒体的保障是很成功的,这又给我们中国举办洲际大赛的赛事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在哪儿?我们要发现它、提炼它,谁在给这个亚运赛场做保障?我想我们会用一个更全景的视角,更新闻化的表达,让大家对大家所关注的热点第一时间给予回馈,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最主要的思路,还是一个用新闻看亚运。

    主持人:用新闻看亚运,我觉得也是,听了吴闯老师的话,我觉得咱们新闻频道除了赛事之外,还有好多点是要去挖掘的,是网友朋友们,或者是观众朋友们感兴趣的。非常感谢吴闯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整个新闻频道前方报道的情况,我想网友朋友们一定会非常开心,有两种选择,我们就是提供多方位的,希望能够满足你们的需求,非常感谢吴闯老师,这里是CNTV ,我们下期节目再见了,拜拜。

责任编辑:刘岩 复制链接】【转发邮件

留言评论

注册用户通道

用户名: 密 码: 登录

非注册用户通道

昵 称:     注册新用户
验证码: